其病必苦头痛,发躁热,恶热,扪之肌肤大热,必大渴引饮,汗大泄,无气以动;乃为天热外伤肺气也,一中于热,一中于寒,皆谓之“暑”。因寒饮食,寒气熏满,则血涩气去,故曰虚矣。
肾恶燥烈,故当禁此。至于郑氏提到满口齿缝流血,系阳虚不能统血,血盛因而外越,亦属确见。
明知逆顺,针数不失,泻虚补实,神去其室,致邪失正,真不可定,粗之所败,谓之天命,补虚泻实,神归其室,久塞其空,谓之良工。盖以五脏隔绝,无征可验,若居旷野无所闻,若伏空室无所见,乃病则绵绵不解,势甚凋敝,若弗能终其日者,可知非有余也。
阴虚于下,则脾肾之气不化,故腹为胀满。欲察其应,当求气之所在,故但于证之寒热,脉之躁静,可辨其病之阴阳也。
胆咳之状,咳呕胆汁。 善呻数欠,胃之郁也。
五疫之至,皆相染易,无问大小,病状相似,不施救疗,如何可得不相移易?则随客阳明,必肠胃横满,横满则有损伤,故筋脉弛解,病为肠为痔,而下痢脓血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