惟当温经补阳,以温补其不足,更灸关元以辅助之。诚能更于腹之时痛,大实痛,腹满痛处,详审虚实,斟酌温下,则了无余义矣。
邪气之中人也深,感之虽微,亦即为病,甚则直入于藏不能自已,虚者死焉。 寒湿不化,故小便不利;胸中有寒,故舌上滑白如胎;丹田有热,故口燥渴,欲得水而不能饮成无己曰:伤寒则无汗,湿家虽有汗而不能周身,故但头汗出也。
汗之病不愈者,何也?口燥程知曰:言初得之证,口中和,不渴、不燥,全无里热也。
盖结胸证,心下□满而痛者,为胃中实,故可下;此证不痛,当是虚□虚满,与半夏泻心汤之心下痞□略同,故云:诸虚者,不可下,下之则大渴,求水者易愈,恶水者剧。太阳证罢,尽归并于阳明,所以但发潮热,手足□□汗出,大便难而□语也,是皆阳明胃实之证,故下之则愈,宜大承气汤。
大病差后,从腰以下有水气者,牡蛎泽泻散主之。脉细,当是「脉沉细」,观本条下文,脉沉亦在里也之「亦」字,自知。
然其痛必缓,非若外感时气之喉痹肿伤暴痛也。虽有渴证,乃系数下夺津之渴,其饮水即呕,亦非少阳本证之呕,缘误下所致,故柴胡汤不中与也。